本报讯(记者呼延思正实习生汪恬)用高精度三维扫描技术首次为水陆庵彩塑群制作数字化图像,这将对文物的保护、研究、管理、交流等具有非凡的意义。昨日,中美合作“三维扫描及数字化图像制作技术在蓝田水陆庵的应用研究”项目通过验收,美方把这项成果移交给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永久保存水陆庵泥塑,西安文保修复中心向陕西省文物局和美国梅隆基金会申请与美国西北大学合作进行“三维扫描及数字化图像
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专电(周凯丽)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和北京大学28日携手启动“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技术标准制定”研究项目。龙门石窟将成为我国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内首家创立和使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标准的单位。 据悉,此研究项目由龙门石窟研究院和北京大学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进行,在未来一年内,主要对龙门石窟开展洞窟三维数据采集、三维建模、纹理影射和软件研发等三维数字技术工作,并研究、建立
据新华社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研究院和北京大学28日携手启动“龙门石窟三维数字化技术标准制定”研究项目。龙门石窟将成为我国考古和文物保护领域内首家创立和使用三维数字化技术标准的单位。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文物的三维模型可作为真实文物的副本保存,为文物保护研究建立完整、准确、永久的数字档案。
【南京日报报道】(记者李冀)昨天,“南京数字文物可视化管理平台”领导小组与项目课题组成立,南京文物数字化保护工程全面启动。该课题是由南京市文物局和江苏省测绘局联合承担的,计划对我市127处国保和省保文物逐一制作三维全景样片,进行展示和资料保存。 在发布会现场,课题组播放了刚刚制作完成的中山陵样片。样片使用了该地区基础地理数据、航空摄影影像和卫星遥感影像资料中的大量数据,在虚拟游览过程中涉及到的
新华网兰州9月18日电(冯国张泽远曹志恒)中国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王旭东18日说,未来5年内,中国将最终完成敦煌170个A级洞窟的数字化采集、三维重建、编录处理以及存储等工作,实现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并方便全球游客参观。 王旭东说,“数字敦煌”将把敦煌的洞窟、壁画、彩塑等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并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与相关资料等,汇集成电子档案。 他说,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后,
新华网西安9月15日电(记者许祖华 耿学鹏)记者从日前召开的陕西省文物工作会议上获悉,陕西省“十一五”期间将加大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并斥资1500万元人民币彻底廓清馆藏文物“家底”,做到“明明白白持家”。 陕西省副省长赵德全说,作为全国文物大省,尽管陕西多年来一直坚持文物建档建卡工作,但迄今为止,全省馆藏文物仍然没有准确统计数据。造成这种情况的因素包括计量标准不统一,也包括有关人员管理和责任心不足。
新华网兰州4月24日电(记者王艳明)为加强敦煌石窟保护及相关文物的数字化研究、管理和应用,敦煌研究院日前成立了数字中心。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王旭东说,新成立的数字中心主要负责敦煌壁画采集存储、石窟数字展示、为保护修复采集数字影像以及各类出版物、影像制品的采集等工作,同时承担敦煌研究院内部的网络平台和电子院务建设。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连续营造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的石窟长廊和佛教艺术
中新社北京四月四日电(记者应妮)“科技创新是使故宫博物院迈入世界一流博物馆行列的唯一途径。”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李季说,而正在此间进行的“数字故宫”的信息化建设,则是这条唯一途径中的重要一环。 “数字故宫”是为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故宫博物院所蕴涵的丰富文化资源而提出的全新理念,“核心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和展示馆藏的一百五十万件(套)文物,让大众从中获取传统文化的知识”,李季表示。 “数字故宫”的建
《人民日报》消息:中国国家文物保护部门正在对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保护状况进行深入调查,以尽快建立文物档案数据库。 据悉,中国国家文物局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将1200多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档案全部记录、整理,并建立动态信息监测系统。此外,还将对全国博物馆收藏的9万多件最珍贵的一级文物建立档案。 据介绍,中国国家文物局将力争在2007年建成有关国家文物的信息专网,以实现文物数据
据新华社8月18日电(记者喻菲)为摸清我国文物资源的家底,国家文物保护部门正在对国有不可移动文物和馆藏文物的数量、质量、分布和保护状况进行深入调查,建立文物档案数据库,增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