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各级博物馆、文管所收藏的文物数量到底有多少?保护现状如何?研究价值何在?反映出了哪些历史文化信息?长期以来,恐怕很少有人能够准确地回答这些问题。去年以来,根据统一部署,阜阳组织文博专家进行了馆藏文物信息采集工作,着手建立全面、规范的文物数据库,对全市文物的“家底”进行清理。目前,一、二级文物的信息采集已经结束,三级文物的信息采集正在紧张进行。
古文物信息“数字化”
“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文物信息掌握不甚明确,非常不利于对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市博物馆馆长杨钢锋介绍说,为了摸清文物的“家底”,国家于2002年开始动议对文物进行信息采集工作,这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实力增强的结果。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去年3月,阜阳正式开始对各级馆藏文物采集信息。
在市博物馆的文物信息表上,记者看到,各件文物的基本情况一目了然,这次信息采集的要求准确、规范。市博物馆工作人员说,仅仅文字表中的登记信息就有28项,包括文物的原名称、现名称、质地、基本形状、采集来源、残全程度、鉴定机构组成人员、保护现状等信息。“还要对文物进行采像,建立电子档案。按照要求,立体文物至少要采集六张照片,有的甚至更多。”
杨钢锋说,全市一、二级文物的信息采集工作已经结束,4月份上报省文物部门,目前市博物馆正在组织人员对三级文物采集信息。采集上来的数据,不仅有文字档案,还有数字化档案,这将使文物信息实现数字化。
三千文物中汉代居多
杨钢锋介绍说,从目前情况看,全市馆藏文物数量近3000件(套),其中国家一级文物50多件(套),市博物馆藏有2100多件(套),一级文物46件(套)。
“从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来看,汉代文物数量较多,大概占总数的25%至30%,其他除夏朝外,史前文物、商周至明清时期各个朝代的文物都有。各个朝代的钱币、汉代及其他时期的铜镜数量较大。”
在市博物馆的一级文物登记表上,记者粗略统计一下,战国的文物有17件,汉代的21件,汉代文物中以青铜器居多,铜鼎、辟邪钮铜印、铜鎏金香薰、描金铜弩机、铜碗、铜勺等应有尽有。一级文物中距今最近的一件是清初的“张大庚印”,质地为金,保存完整。
青铜器是馆藏文物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包括商周至汉时期的酒器、食器、兵器,战国至唐宋时期的铜镜,战国至金时期的印章等。商周时期的鼎、瓤、簋、觚、爵、尊等都有收藏,其中带有铭文的爵就有多种;收藏的战国时期楚国的“郢大腐铜量”,是国家颁发的标准量器,非常珍贵。一面带有有关歌颂“井田制”铭文的王莽时的铜镜,不仅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而且铸造精美,在国内尚属孤品,堪称稀世奇珍。
值得注意的是,著名的阜阳汉简并没有被列入一级文物范围内,因其目前尚没有鉴定。“如果鉴定肯定是一级文物。”杨钢锋拿出一沓“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证书说,目前双古堆西汉竹简中的《易经》、《苍颉篇》、《楚辞》等13篇已分别列入第一、第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市博物馆藏的竹简和漆器主要出土于阜阳西郊西汉汝阴侯墓,竹简包括十几种古籍,主要有《苍颉篇》、《诗经》、《周易》等。《苍颉篇》已逸书数百年,整理发现是其逸书以来发现最全的版本。该墓还出土了大批漆器,最重要的是“太乙九宫占盘”、“六壬栻盘”和“二十八宿圆盘”,这三件栻盘是我国发现最早的天文仪器实物。尤其是“二十八宿圆盘”是我国考古新发现。西汉汝阴侯墓入葬时间准确,距今二千一百多年。所出“汉简”和“栻盘”以珍罕称著中外考古界、史学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加强保护将有科学依据
老化的木柜油漆斑驳,数十尊铜鼎、铜錞釪排列在地上,为了防潮吸湿,大量“贝”字形的王莽钱只能摆在包箱纸上。这是记者在市博物馆库房内看到的一幕。对此,杨钢锋也显得有点无奈:“近几年政府虽然加大了投入,但和保护需求相比仍有相当的差距。我们的保存条件不足,设备匮乏,没有恒温恒湿设备,文物保护的现状不理想。”
记者了解到,市博物馆1988年建成投入使用,但国家关于博物馆的设计建设标准于1991年才出台,原先设计上的不足,加之建筑老化,恒温恒湿库房、一物一匣存放条件缺失,报警设施老化,文物叠压严重,馆藏文物的“家”并不舒适。
全省七个国家重点博物馆之一的阜阳博物馆只有这种条件,县市的保护条件可想而知。而这次文物信息采集,对于国家掌握馆藏文物保护现状、加大保护投入力度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杨钢锋说,这将为摸清文物家底,掌握文物保护的基本情况,建立并运行动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做好基础工作;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及时、准确地掌握各类珍贵文物的保护和管理状况,以加大文物保护和经费投入力度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可以创新文物保护机制,提升我省文物保护事业科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
“文物信息采集还有利于全国文物资源的共享。你有这个精品,没有足够的力量进行研究,国家可以抽调全国文博人才库的专家,集中进行科学研究,可以充分发挥文物的作用,对地方传统历史文化研究产生推动作用。”
转发请注明:丁丁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