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兰州9月18日电(冯国张泽远曹志恒)中国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王旭东18日说,未来5年内,中国将最终完成敦煌170个A级洞窟的数字化采集、三维重建、编录处理以及存储等工作,实现敦煌艺术的数字化保护,并方便全球游客参观。

  王旭东说,“数字敦煌”将把敦煌的洞窟、壁画、彩塑等文物加工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并把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研究成果与相关资料等,汇集成电子档案。

  他说,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后,“数字敦煌”不但有望使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整合起来,发挥纸质载体难以达到的效果,而且将极大地拓宽敦煌学研究领域,为多视角、多层次地探索和发扬敦煌文化发挥重要作用。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也表示:“如今数字技术已给敦煌研究带来新变化,越来越多的学者正利用数字研究实现资料共享,改变着传统的研究方式。” 今年2月,敦煌研究院整合了摄录部和保护研究所的壁画图像处理研究室,组建了敦煌研究院数字中心,强力推进“数字敦煌”的建设。

  王旭东说:“经过多年的技术与人才储备,‘数字敦煌’所需的绝大部分核心技术已经解决,具备了大规模展开数字敦煌建设的条件。”

  敦煌有800多个石窟,其中莫高窟有735个。在此次规划中限期完成数字化存贮的170个A级窟中,147个窟为莫高窟所属。

  敦煌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敦煌最初立郡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唐时期形成灿烂的敦煌文化。自唐代以来,敦煌一直是中国丝绸之路上的一大咽喉和中西交通要塞,现存有窟寺庙遗址、古墓葬群等文物景点241处。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在斯坦因、伯希和等外国探险家的劫掠下,敦煌的大部分文物流散到海外。目前,除中、英、法、俄等国主要保护和收藏外,日本、印度、韩国、芬兰等国家的收藏机构也保存有数量不等的敦煌遗书、绢画等文物。

  1979年起开放的敦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保护压力,随着敦煌铁路通车、敦煌机场航班数量的增多等因素,今年的游客人数将超过50万人次。游人呼出的水汽、二氧化碳等气体严重影响了壁画的“寿命”。

  虽然敦煌研究院等保护机构几十年来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成果,以使敦煌遗产“延年益寿”,但随着时间流失,包括敦煌壁画、彩塑和出土的所有文献等,都出现了衰变、劣化的迹象。

  王旭东说:“敦煌研究院正将目光盯在计算机和数字技术上。”

  从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与国内外保护机构合作,共同开始“数字敦煌”的探索。2000年与美国梅隆基金会达成协议,共同开展《数字化敦煌壁画合作研究》项目,成功完成了20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极大地促进了“数字敦煌”的建设。

  正在打造的“数字敦煌”侧重于“数字莫高窟”的建设,而在世界范围内,以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物整合为主要目标的“数字藏经洞”建设,也正在进行之中。

  除敦煌研究院之外,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十多个敦煌文物、文献收藏单位以及热衷敦煌文化保护的组织团体也已加入,开始对敦煌藏经洞出土并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文献、绢画等文物实施数字化。

  王旭东说,“数字化敦煌”可方便学者们了解一幅幅图像的具体信息,如年代、定名、修复程度、现状和制作材料等,并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图像进行比较研究。

  王旭东表示,爱好敦煌艺术的人也可以在三维世界尽情地观赏唐塑精品,感受身呈S形的盛唐菩萨俊美中的妩媚,细细体会唐代人们的性情风采。


转发请注明:丁丁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