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沈阳6月13日电(记者邱红杰)我国将全面推进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项目建设,争取到2010年完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数字化工作。

  记者从13日在沈阳召开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试点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271处。国家文物局今年将加快有关制度、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开展不可移动文物数据采集指标体系和相关调研工作,同时鼓励经济基础好、信息化建设热情高、技术力量强的省份,率先开展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并在技术指导、人员培训、配套软件、线路联通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

  由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开展的“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建设”项目,从2001年9月相继在山西、河南、辽宁、甘肃四省试点,中央财政共投入8000万元,支持国家和试点省两级文物数据中心建设。截至目前,这项工作基本完成了154万多件馆藏文物的数据采集工作,其中珍贵文物近40万件,馆藏文物家底不清的老大难问题也得到初步解决。同时,文物数据的采集、存储、传输、管理的软硬件系统日臻完善,为实现文物资源的全社会共享,创造了便利条件。

  山西省在试点中把采集工作扩大到宗教、社会团体等外系统、外单位,将文物工作拓展到行业管理的新层面。河南省直接利用文物数据库组织展览,省去了查阅卡片等繁重的劳动,减少了由于搬动实物可能带来的文物受损。甘肃省利用文物信息搭建起互联网站,塑造了甘肃文物工作的新形象。辽宁省通过试点工作,推动了基层文博单位的现代化管理。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说,馆藏文物的数字化建设直接带动了保管研究、陈列展示、宣传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提高了文物保护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提升了博物馆社会服务水平,扩展了博物馆的生存发展空间。采用计算机技术复制文物信息,既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也是文物保护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未来几年间,国家文物局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标准先行、边建边用”的工作原则,推进文物调查及数据库管理系统项目建设,搭建文博信息网络,建立动态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转发请注明:丁丁猫

猜你喜欢